论时间管理

原文:On time management | What's new

2008 年 8 月 7 日,非技术文章, 观点 | 标签: 时间管理 | 作者:陶哲轩

因为一些评论的刺激,我终于决定把自己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。其实我早就开始动笔了,但很快我就意识到,我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摸索阶段(我还有一堆论文压在手头没写完)。我对这个话题也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理念可讲,最多只能提供一些在论文写作方面零散的建议。比如我那篇关于「快速搭建框架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做法)。此外,我能谈的也只是个人经验,这些未必适用于所有性格种类和工作环境。不过也许读者愿意在评论里分享自己的想法、经历或者建议。[还得补充一句,我自己也常常做不到这些建议,结果往往是悔不当初。]

我先随便说点没有条理的感想吧。首先,我很幸运有一些优秀的合作者,他们在合作的论文中投入了很多心力。比如最近出现在博客上的好几篇论文,很多都是由合作者主导完成的。总体来说,合写的论文比单独写更花时间,但每位作者实际分摊下来的工作量会少很多,写作质量也往往更高。而且我发现自己可以同时推进很多合写的项目(因为常常在等对方的下一步,或者等其他进展),但单独写的论文一次只能处理一篇。

[因为学期的时间安排,许多论文最终都集中在暑假完成,但实际上这些项目常常已经酝酿了很久。(比如有一篇合写的论文,我们陆陆续续写了三四年,现在才快要发表;我也曾在 2000 年前后开始思考波映射(wave maps)的整体正则性(global regularity)问题,虽然中间大多数时候都搁置着。)所以,虽然每周可能会有一篇论文发布,但不带表每周都能从零开始构思并完成一篇论文。背后往往有一个漫长的准备周期,只是这些过程大多不会被人看到。]

我每天能不能做数学,其实起伏很大。有时候能专注思考一个问题一两个小时,有时候只能整理一下自己或合作者写下的草稿,再有时候,连动脑子都不想,只想回邮件、处理些杂事,或者干脆出去走走、小憩一下。我发现,把时间安排跟这种状态对应起来,会有很大帮助。比如某个下午我刚好有空,如果感觉状态不错,我就会关上办公室的门、断网,开始写之前搁置的论文;如果没什么状态,那就处理积攒的邮件、审一篇稿子、写一篇博客,或者做一些更适合当前精力和情绪的任务。在数学研究中比较幸运的是大多数任务(除了教学,这个必须优先安排)都可以比较灵活地调整时间。[也因此,最好不要等到任务变得非常紧急、必须立刻完成的时候才动手,否则会打乱整体的时间安排。]

准确、诚实地评估某一段时间内(比如当天剩下的时间)的工作能力也非常重要。这个判断依赖很多因素,比如你身处的环境、当时的精力和动机、接下来的任务安排、资源是否可用、干扰程度等等。如果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状态,就容易接下太多或太少的任务,结果都是效率低下。这点我是亲身经历过的,两种情况都吃过亏。

虽然我的「待办清单」里有很多任务,难度、复杂度、所需时间各不相同,但只要是需要集中精力处理的任务,我都会尽量一次只做一件,其他一律推迟或停止。我发现自己只有在任务本身不需要太多专注的时候,才能进行所谓的「多任务处理」。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我对每一项任务都提不起兴趣的时候。很多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和精力,往往都超出我当下能承受的范围。这时候我会先找一个合适的暂停点,比如证明了某个关键引理,或者把一个刚刚想到的点子先记下来,这样我就可以暂时放下,之后也能顺利接上。最忌讳的是在任务尚未达到某种「存档点(closure)」前就草草放弃。那样的话,这件事不是被遗忘,就是一直挂在心头,影响别的事情,等重新开始时还得从更早的地方重新来一遍。当然,也没必要每次都要一口气做完,只要留下清晰的落脚点,之后能继续就好。举个日常的例子:我偶尔会写几封纸质信件(一般是在没状态做数学的时候),会先打出来、打印、装进信封,放进「待寄」的文件盘。但我往往不会马上去寄,通常是等到一大堆文书任务都堆起来、而又没别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,我再一次性处理完。[我发现当电脑重启或暂时无法使用时,做这些事情的时机正好。]

一般来说,那些不需要太多注意力的任务,最好集中时间一起做;而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,则应该单独完成,尽量减少干扰。

和前面说的「存档点(closure)」类似,把一项很长的任务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块,也是很有帮助的。最好每一小块都有自己的成就感,能立刻看到进展。举个例子:我当初写关于庞加莱猜想的 19 篇讲义时,如果打算把它们写成一整篇冗长的大论文或专著,恐怕我永远不会动笔,更别说写完了。是因为每一讲篇幅都不大,而且可以独立成篇,我才能一步步写下来。另一个起到推动作用的办法,是提前把这些讲座的计划公布出来,等于把自己「逼到墙角」,一旦开始,就不太好半途而废。

[现在的文本编辑器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,就是可以随时保存草稿,之后慢慢补充和修改。这对写长篇论文特别有帮助,可以把写作过程拆解成一系列小任务,一步步完成。我很佩服电脑时代之前的数学家们,他们能手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甚至整本书。哪怕有秘书帮忙,我自己也很难做到。]

如果有某种技能是你将来很可能会重复使用的,那就值得花时间系统地去掌握。比如 LaTeX,如果你打算写很多论文,那就不该满足于「能用就行」,而应该深入学习怎么排版表格、插图、数组等等。最近我还在尝试用宏命令一键输入一些常用的 LaTeX 模板(比如输入 \begin{theorem} … \end{theorem} \begin{proof} … \end{proof} 这样的格式)。虽然每次节省的时间很少,但累计起来还是会有效果。而且这种「自己很高效」的感觉能提振士气,尤其是在写一篇长论文的时候,这种心理暗示是很有帮助的。

有时候,有策略地适当推迟、延后、委托,甚至暂时拖延某项任务去做别的事,其实是更好的做法。有些任务没那么重要,或者随着时间过去,它本身也可能变得更容易完成。有时等到自己掌握了更多工具,或者外部条件变了,那件事就没那么棘手,甚至不需要再做了。比如我现在写的波映射论文,就拖了好几年,我自己也感到很挫败。但回过头看,搁置一段时间也许是对的。一开始的设想技术上太复杂,根本写不动。后来等到相关领域的理论工具成熟了,才终于能以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来处理。[也许这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本身就是个例子。我的博客里还有不少半成品的草稿,当初写的时候感觉还不到火候,还在等待灵感来完善。不是每个想法都能顺利变成一篇像样的文章;参见「用好废纸篓」那篇文章。]

最后一个建议是:选一种适合自己的工作体系,然后认真执行。一个敷衍的系统可能还不如完全没有体系。[由此也可以推得,不要试图从零搭建一个太复杂的体系,否则很难持续执行。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体系随着需要逐步演化。] 我自己的体系包括一个 PDA 同步到笔记本电脑、我的邮箱、进出文件盘,以及办公室的一块「专属」黑板。这个系统说复杂也不复杂,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怎么用。我大概也解释不清楚,但用习惯了,效果还不错。(但我真心希望那块黑板永远不要被擦掉!)不过体系的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,我也没法替别人做决定。但我确实觉得,有了体系之后,大脑可以腾出不少空间来。不用老是记着星期二下午三点要干什么,也不用反复提醒自己,X 项目、Y 项目、Z 项目要为 A、B、C 三个目的做什么。我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理解数学论证、证明难题或者其他需要思考的任务上。[而且我也挺享受把某一项任务从清单上划掉的感觉,有时候正是这种小满足,帮我应对那些原本提不起劲去做的事情。] 但另一方面,也不应过于执着于这种工作体系;我的经验是,把 1% 到 5% 的时间拿来管理时间就够了,其余 95% 到 99% 的时间应该是在真正做事。

哦,还有最后一个免责声明:有时候也要学会打破规则,很多次,我原本计划中午随便吃点、继续工作,结果被同事或访客叫去吃饭。后来发现,那顿饭不管在数学上还是其他方面,收获反而比留在办公室更多,只不过不是我预期的方式而已。(参加会议时跳过某场报告,甚至不参加会议而自己找地方写论文,也是类似的情况)